一区二区亚洲欧洲国产日韩_久久av最新网址_久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_亚洲无玛一区_亚洲尤物视频在线_亚洲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_亚洲婷婷综合色高清在线_欧美不卡一卡二卡免费版_国产精品最新自拍_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_亚洲五月婷婷_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三区小蝌蚪_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_国产精品看片你懂得_免费观看在线综合色

當前位置:首頁 > 攝影 > 攝影器材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2012-09-12 12:32:58
  • 來源/作者:互聯網/佚名
  • 己被圍觀

徠卡飽受爭議的紅點標志 在徠卡公司的博物館里,保存著一臺古舊的相機,重量不到400克,但標價卻高達5000萬歐元,不知貴過同等重量的黃金多少倍,只有一些皇冠上的寶石能與它有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徠卡飽受爭議的紅點標志

    在徠卡公司的博物館里,保存著一臺古舊的相機,重量不到400克,但標價卻高達5000萬歐元,不知貴過同等重量的黃金多少倍,只有一些皇冠上的寶石能與它有一比。而這還只是保價費,不是拍賣價,如果拍賣,又不知會叫出什么天價來。把這臺相機展開,不過是一些銅皮和銅制的齒輪、連桿、扳手、彈簧,加幾片玻璃,標志現代先進技術的電線、芯片、鍍膜一樣都沒有。從30年來生產的相機中,隨便找出一臺相機,都會比這臺優秀,但哪一臺也別想賣出這個價錢來。這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135相機鼻祖——原型徠卡(Ur-Leica),這大概也是建設文化價值最經典的范例了。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原型徠卡Ur--Leica

世界上沒有哪一臺相機像徠卡那樣,積聚了那么多的優秀品質和超一流的人物;也沒有哪一臺相機,像徠卡那樣,成就那么多偉大的攝影家和偉大的攝影作品,卡帕、布列松、弗蘭克……《諾曼底登陸》、《勝利之吻》、《美國人》……用徠卡拍的照片還幾乎改變了一場戰爭。正是徠卡拍攝的那張被汽油彈燒傷,赤裸著沿公路奔跑的小女孩的圖片,引起美國國內反越戰的浪潮,最后美國不得不提前結束越南戰爭。如果這些你還不熟,那張印滿T恤衫的切·格瓦拉頭像的圖片你總該知道吧,那是攝影家阿爾瓦羅·科達用90毫米徠卡鏡頭拍攝的。真要逐條列舉,僅條目就可以排成一本書,而且每個人每幅照片都是世界頂尖的。如果將世界攝影歷史中徠卡拍攝的照片刪去,攝影史肯定要重寫,而且黯然失色。如果沒有徠卡,前面提到的那些攝影家是否還會出現在攝影家的行列,都值得懷疑。

徠卡制定了一種攝影標準,一種世界最為流行的標準——135相機系統,以至現在數碼相機不做到135規格,攝影人就認為不夠專業。徠卡肯定了一種攝影方式,一種最自由的攝影方式——手持拍攝,它使抓拍成為最受尊敬的作業,以至今日的單反相機不得不增加減震功能來提高手持拍攝的成功率。當然你會說,如果沒有徠卡,那些偉大的攝影家也會用其他相機,照樣拍出驚世之作,要是放在現在,這話也許可以成立,畢竟現在遍地都是135相機。當時徠卡不放在眼里的那些孫子輩,現在個個都成長得膀大腰圓,正為爭龍頭老大的位子殺得血肉橫飛,而過去,他們只配照葫蘆畫瓢,靠徠卡睜只眼閉只眼分杯羹。

當年,如果不用徠卡,你多半得抱著13英寸的相機出門,每拍一張都換一塊玻璃干板。讓布列松抱著這么大個家伙“掃街”,我想他寧可去畫畫。布列松說:“如果沒有忠實陪伴我的徠卡,那一幕幕歷史或許早就成為紛紛飄落的記憶了。”而說出“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離炮火不夠近”的卡帕,雖然對戰地攝影狂熱,也未必愿意抱著一挺像重機槍的“大家伙”滿戰壕躥。當年徠卡用法國佬的話說,“找不到替代品。”要不然弗蘭克也不會丟了徠卡,就寧可幾十年不拍照。

 

    我是從奧斯卡·巴納克拍攝的照片中認識徠卡的降生地——德國威茲勒小鎮。那是巴納克用我們前面提到的原型徠卡相機拍攝的。準確地說,是用一臺他自制的無名相機拍攝的。因為拍那張照片時,相機剛降生,還沒有上戶口,取名叫徠卡還是十多年以后的事,得等打完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奧斯卡·巴納克用原型徠卡拍攝的威茲勒小鎮,我們可以見識到一種寧靜優雅的生活、舒緩的山丘、木結構的住宅、窄窄的街巷。同時我們也驚異,當年的徠卡,就可以拍出如此品質的照片,那可是個只有大畫幅的年代。在19世紀末,這個德國中西部的小地方,已是德國光學和精密制造工業的重要基地。這里是二戰時惟一被美國軍方圈定為不可轟炸的地方,同樣名聲很響的蔡司就沒這般幸運,被夷為平地,后來還被肢解。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奧斯卡·巴納克先生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奧斯卡巴納克當年的工作照

我們今天有一個重要的攝影獎叫奧斯卡·巴納克獎,這大概是全球攝影人最夢寐以求的獎項之一。奧斯卡·巴納克獎是徠卡公司為紀念徠卡相機發明人奧斯卡·巴納克誕辰100周年,于1979年創立的。這是老先生1914年在敲打他的那臺原型徠卡相機時所沒有料到的。他喜歡拍電影,他做那臺相機,只是為了給電影機用的那些帶有齒孔的膠卷測光。當時的設計要求是,首先相機不能大,他實在是被那些拍玻璃板的大畫幅相機弄苦了。他把自己的雙臂伸了開來,比照其長度剪了一截電影膠卷,這是我們現在使用的135膠卷長度的由來。他的手臂長度就成為了一個行業標準,這事絕無僅有。然后他決定用相當于電影畫面二格的面積作為他要制作的相機底片的標準——24×36毫米。這樣他又制造了一個行業標準——135相機的畫幅標準。他當時用這一畫幅只是因為,這可以使其拍攝的照片品質比電影畫幅要好,而又不至于嚴重影響相機的體積。這臺“測光機”采用的鏡頭是42毫米,而不是我們現在標頭的50毫米;它只有一擋快門,l/40秒快門速度,可以拍攝40張底片,而不是后來的36張。這是因為奧斯卡·巴納克的原型機使用的膠卷是沒有保護殼的,同樣的片倉可以裝長一些的膠卷,只是要在暗室里裝卸,很不方便。到了1938年,才有了通用暗盒的135膠卷,因其采用的電影膠片寬度為35毫米,因此又統稱為35毫米膠卷。1951年,美國柯達公司在德國開始制造萊丁納(Retina)照相機,并配套生產長度為1.63米的膠卷,可拍36張,膠卷編為135號,從此135膠卷的制作標準和稱呼被固定了下來。從膠卷的長度,大致可推測出巴納克的個子不算太高,因為手臂展開的長度就是身體的高度,他應該不超過1.80米,不然我們今天用的135卷也許可以拍50張。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巴納克制作的第三架原型機

巴納克手工制造了兩臺原型樣機,也有人說是三臺,不過現在能知道實物去處的只有兩臺,其中一臺送給了他的老板厄恩斯特·徠茲二世(Ernst Leitz Ⅱ1871~1956年),徠茲二世帶著這臺現在看有點簡陋的相機完成了美國之旅,今天保存在徠卡工廠博物館里的徠卡原型機應該就是這一臺,也有的說是巴納克后來制作的一臺。如果真如此,那徠茲用的那一臺就成謎 了,找到那一臺一定更值錢。而巴納克曾使用過的另一臺則保存在慕尼黑博物館里,上世紀60年代被拍賣了,好像是被日本人買走了。相機大國日本歷來就擁有最大最瘋狂的徠卡“粉絲”,擁有這臺相機的人現在肯定不敢現身,他不會不清楚那會引來多么瘋狂的目光。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威茨勒光學研究所

生產徠卡的徠茲公司成立于1865年,老板是厄恩斯特·徠茲(Ernst Leitz),為了與他那個優秀的兒子相區別,我們稱他“徠茲一世”。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生產鏡頭與顯微鏡,奧斯卡·巴納克是他們的研究室主任,是老徠茲從蔡司公司挖來的,主要負責產品開發。厄恩斯特·徠茲是個懂業務的老板,因為他也是一名機械師。歐洲許多著名廠商如法拉利、奔馳,都是這些業務干部創辦的,而且喜用自己的姓氏命名公司,這是榮譽也是責任。因為他們自己就是業務尖子,所以不用告訴他們如何愛惜人才,他們最知道人才的價值了。奧斯卡·巴納克在這樣的老板手下干活當然如魚得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干出了名堂,老板還出錢生產,甚至甘冒風險。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徠卡相機的生產

徠卡相機作為商品進入市場,是在徠茲二世手上實現的。決定投產奧斯卡·巴納克倒騰著玩兒的這臺“測光機”時,沒幾個人看好它的前景,就是他的公司,也有半數人不贊成。他們懷疑這樣的相機會創造足夠的市場需求。有分歧不可怕,反而會使問題看得更清楚,關鍵是領導人能否具有遠見卓識,勇于擔擔子。徠茲二世顯然是這么一號人,他一錘定音。1924年的一天,他在廠房邊堅定有力地宣布:“我們應該生產這種相機。”后來事實證明,真理有時就在少數人手里,特別是商業上,創造商業奇跡的,多是不太聽大多數群眾意見的,但他們最知道,大多數群眾需要什么。

這個決定在當年是要冒很大風險的。現在很少有人知道,當年的德國制造,和上世紀50年代的日本制造,以及今日的一些中國制造差不多,常給人劣質產品代名詞的印象。在徠茲公司決定生產相機的時候,英國人、法國人、意大利人都表示懷疑,他們不相信徠茲公司有能力生產出足夠優秀的產品。其實當年的許多攝影人也不看好徠卡,因為它底片太小,過于簡陋。當年攝影人看徠卡拍照的心情,跟我們現在看手機拍照的心情差不多。就是今日之中國又有多少人能接受徠卡?但他們的訴求是不一樣的,當年的外國佬不接受徠卡,是懷疑它的品質,而國人不接受徠卡,很大一部分人是因為它沒有今人眼花繚亂的自動功能和長槍短炮,不夠牛氣烘烘。

徠卡是樸實的,樸實到常常被人忽視的地步。你擰著它上街,很少會引人側目,這是最讓許多中國攝影人郁悶的地方。我花了那么大把的銀子,一個驚艷都沒有。徠卡又是卓絕的,優異到至今也沒有哪臺相機達到它所達到的高度,這一點很快就征服了歐洲人。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第107號0型號相機

1914年到1923年,徠茲工廠小心謹慎地陸續制造了31臺原型徠卡相機投放市場試水。不想這臺可以放在女式手提包里的小東西拍出的照片很快被人們接受了,特別是一些新聞記者。他們太需要這樣便捷的攝影工具了,對他們來說足夠的信息比精細的影調更重要。在徠茲準備大干快上的時候,戰爭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徠茲生產相機的雄心不得不擱置下來。而戰爭一結束,厄恩斯特·徠茲馬上將他這個研究部主任設計的“測光機”投入生產。在1925年萊比錫春季博覽會上,正式推出了30臺A型徠卡相機。A型徠卡將原型機的42毫米鏡頭焦距改為50毫米F3.5口徑的愛爾瑪(Elmal)鏡頭,這一焦距后來成為標準鏡頭的標準,只是當時鏡頭固定在機身上,不能更換。機身也沒有測距裝置,拍照時要目測距離對焦。A型徠卡只生產了一年,共生產了800多臺,至1926年B型徠卡就取代了它。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1933年出品的徠卡-III型

B型徠卡被相機收藏家稱為“康班徠卡”,是徠卡歷史上惟一的一款裝有鏡間快門的機型,快門速度為1秒到1/300秒。B型徠卡前后生產了5年,制造了約1500臺。1930年C型徠卡問世。C型徠卡的的最大改進是可以換鏡頭,與之相配套的35毫米焦距和135毫米焦距鏡頭,成了后來135相機的鏡頭群中最基本配置,而35毫米鏡頭在旁軸相機中幾乎取代了標準鏡頭。后來A、B、C型徠卡相機統稱為徠卡Ⅰ型,現在誰手中要有一臺Ⅰ型徠卡,睡夢中都可以樂醒,但這些徠卡相機機身上都沒有后來徠卡愛好者迷戀的花體蝕刻標識,以及有些招搖的紅圈。

徠卡Ⅰ型相機的附件包括:裝相機的皮包、取景器、遮光罩、快門線、說明書等?,F在就是它的說明書也成了收藏家漁獵的對象。福瑞茲·威斯寫的《徠卡手冊》大概是至今所有相機說明書中最著名的??纯次覀儸F在數碼相機的說明書,再比較一下福瑞茲·威斯寫的《徠卡手冊》,你就知道它的珍貴是有道理的。現在的說明書如同遠古的經文,又厚又難懂,更不要說文采了。其實徠卡是一臺根本不用說明書,只要稍有攝影常識就可操作的相機。這種可以裝在口袋里的相機,首先是以它小巧迷人的身段吸引人,它的體積比眼鏡盒大不了多少,它使攝影師從三腳架的約束中解放出來,能夠以一種靈活、自由的方式拍照。他使不打擾別人的生活,而抓拍到最鮮活的生活成為可能。

1932年,在推出的徠卡Ⅱ型雙取景器相機才刻上徠卡標識。而此前相機上的名字是厄恩斯特·徠茲·威茲勒(ERNST LEITZ WETZLER),以及字母D、R、P,這是Deutsche Reichs Patent的縮寫,意為德國專利。徠卡(Leica)最初也并不叫徠卡,叫勒卡(LECA)。有資料說這是因為印廣告時將中間的I字母落了,這一發音與法國克代烏斯公司制造的一部35毫米無齒孔膠卷相機——愛卡(EKA)相近。徠茲后來就在字母中間加了一個I,或者說恢復了I,改為Leica——徠卡,這是徠茲Leitz和相機camera兩個英文詞的字頭組合(Lei-Ca)。早期的徠卡標識都是手寫體,刻在機頂,這是徠卡迷的最愛;在M4-P時改為紅圈,位置在自拍器處;M6時貼在了更為顯眼的取景器旁,這一設計引起的非議頗多,主要是過于招搖。徠卡的高貴歷來是低調的,很多攝影人甚至用黑布將它貼上,只到M7之后的MP才取消這個紅圈,但M8又恢復了,這真是讓攝影人郁悶。

徠卡Ⅱ型相機又稱D型,其標準型相機沒有聯動測距器,稱E型。1933年推出的Ⅲ型機身主要是增加了慢速快門,1935年又將快門速度提高到1/1000秒,稱為Ⅲa型。至此,徠卡具備了一個現代相機的最基本結構要素。1938年生產的Ⅲb型,又稱G型,和隨后的Ⅲc、d、f型相機,都只是局部的改進。1957年至1960年生產的Ⅲg型,是螺口型徠卡的最后一種型號。那時,劃時代的M3已經橫空出世,徠卡還并行生產Ⅲ型,主要是照顧一些老顧客的情感,那是真正的巴納克徠卡。不過Ⅲ型也有它的過人之處——小巧,是外形最接近黃金比的相機,奧林巴斯在設計OM1單反相機時,參照的就是這類徠卡,他的設計師是個狂熱的巴納克徠卡迷。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一代名機徠卡M3

M3是徠卡的涅磐之作,怎么為它歌功頌德都不為過,但我一直沒有查到它的設計師是誰,你可以理解為這是群眾的智慧。不過總得有個牽頭人的,而那個人是最為重要的。這次肯定不是巴納克,巴納克先生在1936年就謝世了,之后徠卡再無其他設計師的名字,似乎徠卡有意將這一位置永遠留給了巴納克。雖然M3與巴納克設計的徠卡相似之處多過差異,如旁軸取景、上片的方式、機身側面的圓弧,但M3乃是曠世之作,它是一次超越,而且之后并沒有被超過。從外形上看,巴納克徠卡有許多裸露的鈕,像穿著攝影背心的攝影人,而M3簡潔、整體,如同西裝革履的紳士。M3最大的成就是將螺絲口鏡頭,改成插刀式,大大提高了換鏡頭的效力。它換鏡頭的旋轉距離是專業相機中最短的,只用轉30°。換鏡頭時,如同駕好車換擋,有一種吸入感,“當”的一聲,鏡頭就滑入機身,毫無滯怠。M3的過片扳手更為便利,不用每次過片像巴納克徠卡那樣“擰螺絲”;M3的取景器在M相機中是最為精確復雜的,擁有0.91的放大倍率,這一指標后來的徠卡M相機都沒有達到;M3的用料和制作也是最為精良的,看一下它掛相機背帶環,就可窺全豹之一斑。M3前期的背帶環有點像耳垂,漂亮牢實,就是幾十年后出的另一個經典M6,也無法與它比。M6的這個鈕要小很多,也沒有M3的漂亮,只是個圓形,由兩顆小螺絲固定,不小心還會松。我的M6曾有段時間老漏光,總查不出原因,后來發現是這兩顆螺絲松了,光線會時不時泄進去,而我從沒有聽誰說M3曾發生過類似問題。可以說,是M3迫使日本相機向另一個方向發展,因為以仿制出名的日本,誰也無法仿制出M3那么優秀的旁軸相機,而只好轉向單反相機的開發。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后期的M3則改變了

徠卡M3生產了13年,總共生產了225000臺,M3的序號從700000開始,一直到約1206999,其間有三次小的改良。從700000到785800的M3沒有取景框預覽桿,底片壓板是玻璃制造,底片計數的箭頭標示是實心的,而后期的是空心的;從785801到854000的第二期M3才加上了框線的預覽桿,后期有一部分的底片壓板則改成了金屬的。另外前兩期的M3過片要扳兩次,才能完成上弦,據說這樣可以減少轉片時產生的靜電,但顯然影響效力,到第三期的徠卡才改為一次過。前期的M3快門速度使用的是歐標,比1/250秒慢的快門速度分別是1/100,1/50,1/25,1/10,1/5,1/2和1秒。比現今的標準少了一級。直到854001之后的第三期M3的才改成ASA標準。所以講M3是比較嗦的,因為它是徠卡收藏家最關注的機型,而且他們認為序號1000000以后的M3是最好的。

徠卡M3是相機制造的轉折點,它使制造最適合人類手持拍攝的相機成為現實。它第一次讓手感成了人們最津津樂道的話題,它使歷久彌新成為我們可以目視和把玩的實體。如果你見一個人拿著一臺50多年前的相機在那里東瞄瞄西看看,還引來羨慕的目光,那一定是徠卡M3,也只有M3能有如此長久的魅力。M3本身就是一段傳奇,在它之前沒有,在它之后也沒有,就是另一個經典M6也沒有達到它的高度,M7、MP也不可能達到。僅就產量,生產時間這一指標,它們就沒有機會了,更不要說它們的取景器雖然有了很大改進,放大倍率和結構精度還是沒有達到M3的水平。至于以后生產的數碼相機,肯定不會有能一直使用50年的產品了。

徠卡似乎常常不按章法出牌,就如同當年別人都推大畫幅的時候,它推小畫幅一樣,徠卡先推出的是M3,而不是M1、M2。M是德語的MEHR和英語的MORE的字頭,這兩個詞是指操作起來比以往的機器更迅速、更簡便、可靠性更高。M3是1954年推出的,只到1958年徠卡才推出M2。M2可以說是M3的簡化版,最大的改進是精簡了取景器的結構,取景倍率降低到0.75倍,導致的結果是有效基線變短,因此將會影響到測距精度。后來出的M機型的取景器都是按M2的結構設計的,顯然,M2的取景器要經濟一些,這是廣大徠卡迷懷念M3最大的理由——有M3在前面,后來的徠卡都不能算頂級制作。M2取景器另一大改進就是增加了廣角取景框,從M3的50、90、135毫米,改為35、50、90毫米。這是為了適應新聞攝影記者的需要,特別是戰地攝影師,他們常常得在狹窄的戰壕里作業。另外M2增加了快門剎車機構,減輕了過片間隙不均的現象。在12年間,M2一共售出了80000臺以上。至于M1則比M2還出來得晚,它是專為特種攝影開發的機種,省略了測距計,取景視野框只有35毫米和50毫米,同時也省略了自拍機構。M1是后來陸續出場的MD、MDa等照相機的先驅機,但由于這些機器的產量都很小,不足10000臺,知名度當然就更低了。

也許M3太優秀了,只到1967年徠卡才推出M4相機。M4繼承的不是M3而是M2的衣缽,這是讓徠卡迷至今懷念M3的原因。M4只在M2的取景框上增加了135毫米的框線,取景器中有了4種取景框分別顯示35、50、90、135毫米。它在過片柄的尾部加裝了黑色塑料套柄,這使轉片的預備角更舒適。另兩處改進是裝片軸和倒片鈕。裝片、倒片難一直是徠卡M3的麻煩,雖然相對巴納克徠卡要好,后蓋可以打開,但裝片一直是徠卡不那么如意的事,就是改了也不是那么方便。一直以來,徠卡引以為傲的是過片的感覺、快門聲、鏡頭轉動的油潤、解像力,如果說到它的上片、倒片,真的沒什么講頭。M4將裝片軸改成了花辮形,同時將過去那種旋鈕式的回片方式改成了更有效率的轉軸式。為了不干涉取景器部分,M4設計成了斜坡式。由于會凸出機身,遭碰擊常常出故障,這是后來M型相機的軟肋。除了M5、MP沒有繼承外,其他的都沿用了這種結構。M4的生產時間比較短,從1967到1975年。自M4后,M系相機的頂部由黃銅改為銅鋅合金,取消了機頂漂亮的蝕刻手寫體。M4總共只生產了58000多臺,分德國造和加拿大造,價格因產地不同而有較大差異。加拿大LEITZ公司也是一家有著悠久歷史的公司,成立于1952年。徠卡收藏是講門戶的,如同選皇太子,講究是不是嫡出,德國產的才算親爹娘養的。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被稱為快餐盒的徠卡-M5

1971年徠卡推出了M5。當時日本制造的單反相機普遍采用了TTL測光,這對徠卡造成很大的壓力。畢竟再好的相機,曝光不準也枉然,M5測光元件裝在快門幕簾前方,如同單反相機的反光鏡,測光時會彈起。當快門釋放時,這個測光板就會自動收入機身底部的倉中。這是一個很復雜的設計,會影響到相機的反應。M5是徠卡最大膽改革的機種,也是最倒霉的機種,它取消了側面的弧形,完全不像巴納克的子孫。由于安裝TTL,M5機身變得臃腫、丑笨,日本的徠卡迷更是將M5形容為“快餐盒”。M5在生時屢招非議,停產后特別是現在,聲望反而有所回升,因為它的產量很小。M5自1971年生產到1975年停產,總共只生產了30000多臺,物以稀為貴。徠卡早已超越了工具的地位,對徠卡的收藏,幾乎近于病態。除了一些貴重金屬制造的、或者刻有紀念標識的特別型號,就是這類不太成器、賣得不好的產品,如果有誰說徠卡的哪個產品賣得不如意,你大可搶購一臺,這產品肯定會升值。

1973年徠卡還推出過M5的小型版CL,是由日本美能達公司生產。這時徠卡在很多方面都得回頭來請教過去的徒弟了,它的單反相機多為與美能達合作的結晶。CL因機身過小,快門轉盤改在了前臉頂部、回片旋鈕在機身底部,這肯定影響操作的方便性,測距基線長度也只有31.5毫米、取景器倍率為0.6、取景框只有40、50、90毫米3種,而且一部分鏡頭還無法使用。主要是樣式也遠離了傳統M機,CL并沒有挽救M5的銷售頹勢。徠卡迷的抗議更弄得徠卡公司焦頭爛額,不得不停下M5而回頭生產M4,這在相機發展史上是鮮見的。徠卡是個很固執的公司,好像德國人都有這特性,但這次他們有些頂不住了,不得不在1977年回頭生產M4救市,型號叫M4-2。M4-2只是在M4的基礎上增加了卷片馬達功能、閃光燈熱靴,取消了自拍器。徠卡公司認為,攝影者用徠卡相機拍紀念照是暴殄天物。但是他們中真會攝影的其實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可能是附庸風雅。他們買徠卡除了炫耀、玩賞,就是拍拍紀念照。M4-2多數是黑色機身,也有少數的銀色機身,在機頂的字也不太一樣。黑色的機身是以Leitz Wetzler的手寫體;而銀色的機身則只有Leitz手寫體。M4-2的產量更少,僅僅有15000多臺。但在二手市場中價格不如M4的好,這可能是因為其全為加拿大安大略省Midland工廠生產有關。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徠卡M4—P

1980至1986年,徠卡又推出了M4-P,后綴P是Professional的縮寫,意為專業。和M4-2的差別在于,取景框中多了兩組框線——28毫米和75毫米。M4-P除了不能測光,幾乎與M6一樣。

在不能測光的純機械徠卡M相機里,最保值的并不是這些取景框很全的M4-P,而是M3。而更有收藏價值的是那些特別型號,如一些軍用機。這些相機產量不大,經過適應戰場的特別改造,刻有特別標志,如巴納克徠卡中專供德國軍方使用的K250型,機身通??逃?ldquo;空軍所有”、“陸軍”以及納粹鷹徽等符號。戰后意大利、英國、瑞典等國也定購過一些軍用徠卡,這些相機很多在徠卡的檔案里都沒有記錄,現在都成了相機收藏者瘋狂追獵的目標。(宋剛明/文)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舞,徠卡M6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手,徠卡M6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晨,徠卡M6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路,徠卡M6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躍,徠卡M6

 

    新華網刊登的所有《攝影世界》雜志的內容,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攝影世界雜志”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卓爾不凡 前世今生皆為雄(上)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桌上放著三樣東西:紫砂壺、IBM筆記本電腦、徠卡M6相機。它們代表了三種不同的境界:紫砂壺是中國傳統工藝的奇跡——把泥土變成文化;IBM筆記本電腦是電子時代的新貴——把產品變成品位;而徠卡M6則是機械制造的極致——把工具變成藝術。打打字,品口香茗,累了,轉動一下M6,聽它如絲般動人的快門聲,是一種愜意的生活,只是冷不丁會爬上一絲惆悵。M6不應該長久和紫砂壺呆在一起,它的位置應該在街頭、戰壕。

??但現在還有多少人拿著M6去拍照?它可曾是一代機王,廉頗尚能飯,只是世道已滄桑。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徠卡 M6 黑色

M6是一臺產量僅次于M3的相機,從1984年開始生產,時間長達19年之久,至今產量超過了10萬臺。M6與M3相比,在外觀上差別很小,只是取景器框的外沿少了一圈凸棱,這在M2上就是這樣了;耳垂形的背帶鈕改成了圓形,這在M3的后期就改了;倒片鈕成了斜的,這在M4就有了。M6機身與M3最大區別應該是添了那個既讓人愛也讓人恨的紅點標志,機頂又少了那個讓千萬徠卡迷瘋狂的流暢蝕刻手寫體。徠卡后來經常這么干,有點不怕自毀前程的意思。M6的紅點標志中的文字早期是廠名:Leitz(徠茲),機身上只有M6字樣,后來紅點標志改成了商標名:Leica(徠卡)。好像也是從那時起,大約是1986年,徠茲公司正式更名為徠卡公司。這以后的M6機身上加了一排古板的印刷體文字:Leica M6,很有跟上時代步伐的意思,現代風潮講的是簡約,只是徠卡迷們不太認賬。徠卡公司不知道,它擁有的“粉絲”是一群喜歡往后看的人,凡事都會與M3比,有了差異無論好壞,先一棒打死再說。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徠卡 M6 TTL

1998年,徠卡推出了裝備有TTL自動控制閃光功能的M6 TTL。為了裝進TTL測光原件,機身被增高了2毫米,速度轉盤根據使用者的建議增大了,而且與測光的加減方向一致,操作更方便。不過徠卡迷們更喜歡小轉盤的M6,他們認為那是一整塊材料制作的,更耐用。再則用徠卡的用戶很少用到閃光燈,因為可以用1/8秒或更低的1/2秒速度拍出清晰的照片,這也是許多人不選擇M6 TTL的理由。不過我個人更喜歡大轉盤的,畢竟工具是用的,好用第一;再則M6的那個速度盤也是整塊料加工的,只是上螺絲的方法不一樣而己,更隱蔽,好看。以上是看得見的變化,看不太見的變化是取景器的設計仍不如M3復雜、精良,倍率也不如M3的大。M6的取景器倍率做了很多嘗試,但都沒有達到M3的0.91。后來,M6有了0.58、0.72、0.85三種取景器倍率的機身供選擇,這一傳統一直沿續到M7、MP,這是今天選擇徠卡最讓人困惑的事,買機身等于是買了視野。0.58倍率的機身少了135毫米取景框,適合廣角,甚至在使用24毫米鏡頭時,可以不用外加取景框,瞧取景器的外檐就可以了;0.85倍率是為喜歡用中長焦鏡頭的人準備的,它取消了28毫米取景框;如果你什么也舍不得拉下,那就只好買0.72倍率的了,當然有財力買兩臺最好,一臺0.58倍率的配廣角,另一臺0.85倍率的配50毫米以上的焦距,出門不用再換鏡頭,既得瑟又好用。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羅伯特·卡帕使用徠卡相機拍攝的經典名作:諾曼底登陸。1944年6月6日,第16軍團第1步兵師在奧馬哈海灘登陸。

M6是在徠卡度日比較艱難的時期推出的。為了節省成本,也為了在塞進那些電子元件后又不改變機身尺寸(徠卡知道那等于自殺,M5就是先例),M6的制作不能算是最好的,常常有些惱人的小故障。不過,徠卡M型機身中,惟有M6有鈦金屬機身,和其配套的三只鈦金屬外觀的鏡頭分別是:50毫米f/2、35毫米f/1.4、90毫米f/2.8。M6的紀念機也是最多的,只是這與攝影已無關了,徠卡生產這類相機主要目的也是圈錢。自M5以后,徠卡的日子都不好過,加點貴重金屬,甚至只是刻幾個不一樣的字,比如老的手寫體,相機就成了奢侈品,價錢成倍地提高。這讓人覺得徠卡不在量產機身上刻這些標識,就是為留著這時用的,你越想要什么,越不給你什么,你真想得不行了,那好拿錢來。徠卡后來的心思似乎并沒用在產品開發上,成天打聽哪里有什么節慶日。2000年是跨世紀的年份,推出紀念機不為過,但是像中國的香港回歸,攝協成立多少年,它也惦著,真是殷勤得讓人起疑,因為這些多刻了幾個字的相機,價錢都跟著翻斤斗。買這類相機的人多數不是買來用的,甚至都不會開封。他們多是透過防潮柜的玻璃門看著自己的心愛之物,等著比銀行利率更高的回報,直到再次被轉賣,他們的手指可能都沒有觸摸過機身。因為那樣會留下指紋、汗痕,這是他們最受不了的,不僅僅會影響賣相,還因為他們忍受不了心愛之物上有任何瑕疵,所以看這些徠卡如看古畫,得戴白手套。甚至有一些更小心的,轉手時為了保護原包裝,檢查相機時像給肺結核病人瞧病似的,用上了X光機。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徠卡 M7 黑色

2002年的美國PMA展會上,徠卡公司掀開了M7的蓋頭,當時真有石破驚天之勢。其實M7不過是M6的電子版,實現了光圈優先功能,這是日本相機廠商上世紀70年代就實現了的技術。所以這么大動靜,只是因為這是徠卡,它改個螺絲都會形成一個事件?,F在,徠卡早已不只屬于徠卡公司的了,每個喜歡它的人都視它為己出,都認為捍衛它的純正比捍衛少女的貞操還重要,何況這次完全是洗心換臟的大動作。

M7是否還在生產不得而知,M7的存世量不會高則是肯定了的。M7在使用上比M6有效力,我感覺它的快門聲更連貫更輕柔,制作品質也比M6好。特別是它的取景器,要比M6的亮,而且抗炫光能力強,但是否有M6保值則值得懷疑。雖然它是M機中惟一一臺全電子的膠片機,而且產量有限,但誰能保證它那些電阻、芯片等電子元件50年后還能正常運作?這也是徠卡遲遲不推電子技術相機的理由。他們認為電子產品無法達到他們以前制作的機械產品的耐用度。真是古板的德國人,他們不知道新新人類還有誰會為一件產品能用50年買單,能正常使用15個月,他們就覺得太老了,該換了。所以許多人問我該買M6還是M7時,我多半會問,你是買來用還是買來藏?如果是用,就選M7;如果買來藏,也不要選M6,最好選MP。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徠卡 MP

MP是臺藏用俱佳的相機,是徠卡的傾力之作。2002年,徠卡停產了中興之機M6,但光靠M7撐門面顯然不行,哪怕用M7拍照要方便得多,也高效得多。徠卡并不僅僅是工具,它還擔負著放半個世紀還能照常使用的重任。德國人的看家招式是機械制作,用者追求的是那種不靠其他外力,只用人手給予第一推動,就絲絲入扣地運作下去,就像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體驗,用徠卡是既要有效力又要有感覺。徠卡公司顯然也明白這一點,這也是它的強項,于是MP的出世就理所當然了。德國工匠在這上面玩了半個多世紀,硬是把英、法、意人懷疑的目光玩得另眼相看;他們也一定知道,玩電子管拼不過日本的,那不是他們的優勢。

2003年徠卡推出的MP,又是一臺回頭機,徠茲公司早在1956年就推出過MP。當年只生產了11臺,即MP1?MP11,都是銀色機身;1957年出廠的MP12?MP150是黑機身,MP151?MP450是白機身,一說是300臺白機身、138臺黑機身,總之產量極少。此外,有少量機身安裝的取景框線不是M3的50毫米,而是基于M2型35毫米的測距系統,這部分相機以徠卡SP的型號推向市場,屬M2型的MP。當年的MP主要為滿足新聞攝影快速操作的需要,相機底部增加了快速過片構造,取消了自拍機,膠卷計數器是外置型,需手動調校格數,其他方面基本和M3一樣。其少得可憐的產量甚至無法滿足收藏家的需要,身價不菲,還價的機會你都找不到。

再生的MP與其說是M6的后繼機,不如說是加了測光功能的M3。它是對50年前M3的深度回歸,更確切地說,它應該是徠卡M6為紀念跨世紀而生產的2000年紀念型相機的量產機。我們需要這樣一種帶有測光功能,且能夠在電池耗盡的情況下,仍能繼續陪伴攝影師完成任務的拍攝工具。跨了一個紀年,50多年后,徠卡又回到了原點。就外形,MP的機身更接近M3的尺度,高度與徠卡M6 TTL和徠卡M7相比,矮了2.5毫米。它取消了有點招搖的“紅點”標志,增加了機頂蝕刻的手寫體,轉片扳手、回片鈕、速度盤都恢復了M3的設計。只是MP比M3擁有更明亮的取景窗,其取景框的鍍膜是M型相機中最好的,后期的M7也改成了這種鍍膜。“MP”是“M system Professional version”的縮寫,意思是M型的專業版,或者說是“專業機中的M型相機”。這是一個讓人犯暈的機型,M6就已是專業地極至了,它還要比M6專業,豈不愣稱自己是精英中的精英。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徠卡MP

新MP為了保證零部件的可靠性,在推出之前做了眾多的實驗室測試和野外測試,全部在徠卡總部由經驗豐富的技工進行手工總裝。這款相機有兩種不同的版本,銀黑相間和全黑色的。前者有0.58、0.72、0.85三種不同的取景窗,而全黑機身的只有0.72放大倍率的,是專門面向亞洲市場的,只生產了400臺限量版,機身頂部鐫刻的序列號采用的是獨立的MP機身號,蒙皮為傳統的硬橡皮而非新MP上的鯊魚皮。有趣的是這些黑漆機身特不耐磨,大概是M機中最不耐磨的,用一兩次就會露銅,這似乎與頂級制作不符,不過我以為這是徠卡的老道之處。他們太了解徠卡玩家的訴求了,只有老攝影師經常使用的相機才露銅,這正是徠卡玩家巧妙暗示他使用這臺相機多年,并且經驗豐富的噱頭,不開腔就讓人臣服,多帶勁,很可能黑MP就是照著這路數去做的。據說,香港就有專門為你的相機做露銅服務的公司,把你的相機從新的磨成舊的,一次一千元,但有意磨的總不如使用成得自然,耐人尋味。MP是破相不破性,稍一用,就像經歷了戰火硝煙似的,外觀銅痕斑斑,但內里分明還是春苞未放,性能照樣超一流。這顯然比那亮光閃閃的油漆、鍍鉻更讓人提氣,這種超酷的感覺不正是徠卡“粉絲”做夢都想擁有的嗎!

MP無疑是徠卡的最后一款量產機械相機,是巴納克開創的機械相機系統的絕唱。現在,徠卡推出一項特別業務,可以從網上定制按自己心思拼裝的徠卡M機。這本是最為攝影師貼心著想的事,只是由于它的價格,使其上升為更像首飾,而不像給廣大攝影人用的器物,這類相機與那些紀念款差不多,就一個字——貴,拿這種相機出去用,就如同手里拿著一大扎鈔票上街,按一次快門就等于扔一張,劃一道就像減半扎,誰不心痛,誰還舍得讓它干活,養著吧,只等轉手到另一個愿意養著它的人。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徠卡 M8

在沉寂了許多年之后,徠卡終于推出了M型數碼相機——M8,這時其他相機廠家已準備上市第三代數碼專業相機了。M8除了外觀還像M型,基本是一個全新的機器,它不僅僅是將CCD影像感應器取代了膠卷那么簡單。它的快門已不是1?1/1000秒,而是32?1/8000秒,將布質簾幕改成了鋼片,快門聲也因此少了些許柔順,這也是許多徠卡用家不太領情的原因。因為用徠卡M型相機,不太可能用到32秒,也不太可能用到1/8000秒。不過我試過后認為有點儲備總是好的,雖然M8的快門聲與M7有了差別,但是比單反相機的還是輕柔多了。對于M8的制作,徠卡可用殫精竭慮來形容。為了達到最高品質,M8的CCD前面是沒有紅外線過濾鏡的,紅外線過濾鏡會阻止雜光,也會降低圖像的銳度。但是,這樣做使M8引來了很大的麻煩,如干擾紋、鬼影、紅外線過敏等,為此徠卡不得不召回已售出的相機,配上兩塊濾鏡。這等于是為鏡頭戴上了眼鏡,它的銳度優勢還在嗎?而戴上這兩塊鏡片后,已知的問題是色彩可能會受到影響。

M8的外形初看基本與M7一樣,只是讓人覺得厚一些,其實它比M7還薄1毫米,之所以給人如此錯覺,是因為它的頂部收拾得太干凈了??碝8總有點怪怪的感覺,可能這感覺與機頂少了轉片扳手、倒片鈕,還有那蝕刻手寫體標志有關。取消轉片扳手是必然的,因為沒片可轉了,如果像愛普生R-D1那樣,為追求用膠片相機的感覺專門設計一個扳手用于上快門,我覺得也沒那必要,特別是它會影響效力,設計如果上升為噱頭就多余了。不過愛普生將倒片鈕設計成菜單選擇鈕是個非常好的創意,好看也好用,徠卡完全可以借用,如弄成模式選擇鈕,或者曝光補償,這樣M8那種被閹割的感覺也許就會少許多。M8的頂部本來就少了些部件,再把一直稱好的蝕刻手寫體標志也取消了,這太讓人難以接受,大概是為了留著出紀念版時用吧。只是作為一款數碼相機,出紀念版難道有那么好的收藏前景嗎?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柯達為徠卡M8配的那塊CCD費了很多心思,如為每個像素加一凸鏡,但畫幅仍不是全幅,得乘1.33,與佳能的高性能“體育機”差不多。旁軸相機要做成全畫幅奇難,這是因為旁軸的廣角是對稱設計,投射角特大,而CCD的感光特性是對直射光敏感,平面的CCD顯然辦不到,除非做成曲面的,每個點才可能朝向光路?,F在還沒這樣的CCD產品,徠卡自己又沒生產這方面的技術,所以M8能做到1.33的倍率己是一項奇跡。數碼相機的影像品質,一是看“底片”面積;二是看像素;三是看軟件;四是看鏡頭。前兩項M8顯然都不是最高的,它與佳能的EOS-1Ds Mark III相比,像素數差了近一倍;第三項徠卡是否有優勢也值得懷疑,因為徠卡在電子領域歷來就不是強者,徠卡現在的數碼相機機身基本都是日本松下的產品;至于第四項,在傳統領域,徠卡鏡頭是最好的,不容置疑,但把這些鏡頭用在數碼相機上,它們還是否是最好還有待驗證,因為CCD對鏡頭的鍍膜和光路傳遞有特別的要求。M8也沒有現在熱門的機身防抖、除塵、LCD取景等功能。

雖然有這么多的疑惑,但M8仍是目前最強的旁軸數碼相機。用它拍人文題材,顯然強過那些單反性能王,只是價格成了它的瓶頸。一臺千萬像素的數碼相機,賣到4萬元,許多人都會猶豫,但從尼康1.5倍、佳能1.3倍影像感應器的專業級相機賣3萬左右比較來看,徠卡M8賣4萬左右并不貴。徠卡畢竟是徠卡,在機械復制時代,徠卡就比尼康、佳能的那些高性能相機貴,只是與那時的M機相比,不光是用還可以藏,M8似乎都不具備這種能力。尼康、佳能的“體育機”賣得貴,是因為它們能干“粗活”,在某些領域找不到替代品,如每秒連拍10張。而如今代替徠卡去拍人文題材的相機太多了,雖然它們在影像品質上會有一些差別,但那些差別,如果不是認真比較,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來。再說了,又有誰成天沒事干去比較那些細微的差別呢?徠卡猜透了傳統攝影師的心思,但似乎摸不透當今的市場需求。我們真的需要花那么多錢買一臺用幾年就得換的數碼相機嗎?如果它不是賣4萬而是2萬,也許我會請一臺回來,雖然它不太可能用50年,但畢竟可以救活自己珍藏的那些徠卡頭,我想許多老攝影師都會有這種選擇。M8的機身里塞的那些電路版、芯片等,不可能比別人廠家的多用多少真金白銀,為什么價錢不能平易一點?有口飯吃總比揣著架子餓死強。多年前,布列松在被問到對徠卡M型相機的看法時說:“猶如一個溫暖的吻,猶如槍手的一次射擊,猶如心理師的那張躺椅。”4萬元只能買一輛最低品質的家庭轎車,而徠卡相機是頂級的,從這個層面上看,花4萬元買一臺徠卡M8來提高身份,等于撿了個大便宜,只是這張“躺椅”還能舒展地躺多久著實讓人擔心。

著名的意大利工業設計師阿萊西(Alessi)認為,徠卡M系列照相機是20世紀僅有的幾件完美至極,無需再做任何改進的工業設計產品,而徠卡M系列鏡頭則是最致命的誘惑!

很少有人知道,奧斯卡·巴納克在跳糟到徠卡之前,曾經是蔡司公司的工程師,著名的鏡頭設計師。如果徠卡的機身常常有人抱怨,那么徠卡鏡頭則是眾口一詞,認為是地球上最好的光學制品。一些極端的人甚至認為,徠卡不過是個鏡頭制造商,機身只是湊合著賣的附件。徠卡確實也是平均每賣出二只鏡頭才搭配出去一臺機身,不過這個比例與日本相機廠比,是很低的。像日本的佳能、尼康,哪臺相機不是配三四只鏡頭,還有變焦的,我們總不好說他們的機身也是湊合著賣的吧。其實,用徠卡M機的攝影師,多數時候只用一只鏡頭打天下。布列松一輩子只用50毫米鏡頭,馬克·里布只用35毫米鏡頭,極少見到哪個國際頂尖大師用一堆鏡頭。但徠卡“毒”人的地方在于,每一只鏡頭各有韻味,哪怕是同一焦距段不同款式的鏡頭,勾得你不試不爽。

徠卡相機一直就那么幾款,從M3至M7的操縱感覺都差不多,用熟了再怎么著也會生出就那么回事之嘆。但徠卡鏡頭則是另一碼事,特別是1980年以前生產的老鏡頭,各有各的脾氣、性格。過去徠卡有個專門的研究所,研究玻璃的特性,當研究出一款特別的玻璃后,就將配方交給蔡司的一個叫斯考特的子公司生產,這種玻璃就是史上傳得神乎其神的“徠卡玻璃”。后來,徠卡玻璃因為貴,產量小,加上其他公司的玻璃制品品質越來越高,斯考特公司不得不停掉了徠卡玻璃的生產。今天的徠卡鏡頭都是大批量生產的標準化玻璃制作的,也就是說,今天的徠卡鏡頭,在材料上與其他廠家比,并無多少神秘。因此,老鏡頭的“粉絲”認為只有用了徠卡玻璃的鏡頭,才是無可取代的;而推崇新鏡頭的“粉絲”則認為,用同樣的材料,制作出超乎眾廠的鏡頭,更顯徠卡實力非凡。

上世紀90年代,常常有世界十佳鏡頭的測試活動,而135相機鏡頭的前6名,準是徠卡的,剩下4名常常是蔡司一只、佳能一兩只,有時尼康有一只,有時尼康都擠不進去。所謂好鏡頭,是指具有高銳度和高分辨率的鏡頭。高銳度鏡頭常常具有高反差的特性,如尼康鏡頭,就是典型的代表,這是因為人眼在分辨物體時,物體輪廓越鮮明,越容易辨認。而高銳度鏡頭是以損失層次為代價的,銳利常常是視錯覺造成的。高分辨率鏡頭是反差相對低的鏡頭,這方面的代表是佳能鏡頭。層次多的畫面常常給人灰的觀感,所以有人說佳能鏡頭“肉”,就是這個原因。高銳度鏡頭拍攝的圖片常常給人強烈的第一印象,而高分辨率鏡頭則適合細細品味。高銳度和高分辨率是一對矛盾的共同體,它們的關系是此消彼長,一只鏡頭要做到既有高銳度又有高分辨率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徠卡老鏡頭具有“低反差、高分辨率”的特性,當然它們的銳度也是當時同類鏡頭中最好的;日系鏡頭因為制造技術達不到徠卡的水準,則有“高反差、低分辨率”的光學特性,這樣可以掩飾分辨率不高的弱勢?,F在一些人對徠卡新鏡頭頗多微詞,除了前面說的材料沒什么特別外,還因為和日系鏡頭一樣,具有高反差特性。但徠卡鏡頭的高反差不是以損失分辨率為代價的,與其他鏡頭顧此失彼不同,徠卡新鏡頭既銳利無比又層次豐富,所以我個人更是推崇新鏡頭。與其他鏡頭要在F8或F11才是最佳品質不一樣,徠卡新鏡頭在F4就是最佳品質了。

與購買其他品牌鏡頭時分“業余頭”和“專業頭”不同,徠卡鏡頭無論哪一焦段,只有光圈大小的變化,而沒有品質的不同,都是當時最好的鏡頭。其實,所謂“專業頭”是大光圈頭,“業余頭”一般是光圈相對小的頭,這不是鏡頭的自然屬性,是商家的經營策略造成的。在所有鏡頭的像差校正中難度最高的是球面像差,光圈越大,球面像差就越明顯,這會造成影像邊緣柔化、反差降低。如果制造材料和技術相同,小光圈鏡頭應該優于大光圈鏡頭。

前面提到用徠卡相機,一般只用一機一頭,首先碰到的問題是選50毫米的標頭還是35毫米的鏡頭作為主打頭?與其他相機標配頭選50毫米不一樣,徠卡的標頭雖然也是50毫米,但是它的主打頭是35毫米。因為徠卡M機定位是拍人文題材,35毫米被認為是一只誠實的鏡頭,接近廣角而不致變形,這對人文攝影的表述顯然很重要;50毫米雖然也不變形,但它的視野相對較窄,在反映人與背景的關系時,不如35毫米從容。用徠卡相機的人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用的鏡頭會越來越長,比如年輕時用的也許是35毫米或28毫米鏡頭,而年長后會選用50毫米鏡頭,可見用50毫米鏡頭需要更多的經驗、更老辣的技巧。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有“黑白王”之稱的“八枚玉”——35毫米f/2的Summicron-M鏡頭

 

羅口版的“八枚玉”

別以為你定了徠卡35毫米鏡頭,隨便買一只就行。當然這樣也不是不行,因為不論哪一只徠卡35毫米頭都是最好的。只是如果你完全不了解鏡頭特性,就會發現順回來的那只徠卡頭,雖然也是最好的,但味道則未必是自已最喜歡的。徠卡頭雖然不能吃,但每只鏡頭公認都是有味道的,如果每只鏡頭通吃,多數人都會消化不了,因為徠卡僅35毫米鏡頭就有近10個版本,而且每只都與機身的價格差不多,有些更貴。要選好徠卡鏡頭,首先你得定下自己喜歡拍什么風格的照片,徠卡老鏡頭有層次豐富、色彩素雅的特點,而新頭則有銳利無比、色彩鮮亮的風格。如果你想拍像紀實攝影大師布列松、馬克·呂布那樣的黑白片,那就選有“黑白王”之稱的“八枚玉”——35毫米f/2的Summicron-M鏡頭就好了,這只1958年生產的鏡頭,是徠卡全盛時期的傾力之作,因使用了8片玻璃而得名,其中使用了兩片我們前面提到的“徠卡玻璃”,該鏡頭層次非常豐富、立體感強。它在收藏市場也是寵物,比一些新頭還貴,分眼鏡版和無眼鏡版,以無眼鏡版的收藏價高,尤以螺口版的“八枚玉”最為珍貴,并不是它的質量更好,只是產量更少,有記載的僅577枚,其價值幾倍于普通版本的“八枚玉”。因此假冒品也很多,最常見的就是用M卡口的“八枚玉”改成螺口的。螺口“八枚玉”的生產年代在1958?1963年之間,其對應編號應在1645300?1970000之間,在此編號之外的,十有八九當屬贗品。如果你想拍彩色片,又不喜愛新鏡頭的火辣,則可選1979生產有“散景王”之稱的“七枚玉”——35毫米f/2的Summicron-M鏡頭。該鏡頭色彩素雅,焦外成像尤其美麗。如果你特別需要大光圈,那么新一代鏡頭35毫米Summilux-M ASPH f/1.4是最佳選擇,由于使用了非球面鏡片和最新的結構設計,它的最大光圈的表現甚至比F2的光圈還好。它的前身使用了兩片非球面鏡片,于1994年推出,由于性能不夠穩定,成本過高,只生產了1000只左右,現在是收藏價最高的鏡頭之一,一只鏡頭相當于三臺徠卡機身的價格。不過我更推薦大家購買1997年推出的35毫米Summicron-M ASPH f/2鏡頭,它與同時期的f/1.4頭表現一樣,只是光圈小了一級而已,更小巧、低調,價錢也更實惠。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新一代鏡頭

第二只鏡頭有人會推薦50毫米的標頭,這個焦段鏡頭版本比35毫米多,最大光圈到了f/1。我以為這種f/1光圈鏡頭的象征意義比實用價值大,因為景深太淺、個頭太大,價錢也太貴。50毫米的徠卡頭隨便哪只都有上好的表現,當然購買時仍要想清楚你究竟要怎樣味道的鏡頭。不過,我不認為第二只頭的最佳選擇是50毫米鏡頭,因為它離35毫米的視角太近,而應該是75毫米或90毫米的鏡頭?,F在還在生產的75毫米頭有兩只:一只光圈f/1.4的、一只f/2的。前者于1980年推出,是介于老鏡頭和新鏡頭之間的產品,色彩柔美、層次細膩,適合拍人像。后者于2004年推出,使用了非球面鏡片和浮動鏡片,影像達到了空前的清晰。如果你還想長一點,那么有“大頭九”之稱的90毫米APO-Summicron-M ASPH f/2則很值得推薦,它與后面將提到的28毫米Summicron-M ASPH f/2、前面寫到的35毫米 Summilux-M ASPH f/1.4是同年代鏡頭,影像風格也一致,曾是當年世界十佳鏡頭之一。更長的鏡頭還有135毫米,不過取景顯示過小,對焦也困難,我不推薦使用。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第三只鏡頭應該在廣角中找,可以從2000年推出的28毫米Summicron-M ASPH f/2和1998推出的24毫米Elmarit-M ASPH f/2.8中任選一只,這兩只鏡頭的光學表現都是大師級的水平。只是28毫米與35毫米視角有些近,而24毫米鏡頭使用時要另加取景器,不過徠卡M8上已設計了24毫米的取景框。24毫米的視角用在M8上相當于32毫米,如果你準備上數碼,那么選24毫米可能更合適。徠卡廣角頭還有21毫米的超廣角產品,不過我不贊成用21毫米鏡頭拍人文題材,因為過于夸張,背離了人文題材對誠實視角的訴求。徠卡現在也生產供M機用的變焦頭,但不是連續變焦的,如Tri-Elmar-M 16-18-21毫米f/4 ASPH和Tri-Elmar-M 28-35-50毫米f/4 ASPH,等于三只定焦鏡頭,光學品質一流,操控方便,只是光圈小點,只有F4。

談每一款徠卡鏡頭都可以獨立成篇,限于篇幅本文無法盡述??傊?,淘徠卡頭是比用徠卡機身更有樂趣的事,畢竟鏡頭決定一切。使用徠卡鏡頭的許多心得,大家只能在實踐中多與人交流,慢慢體會。(宋剛明/文)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拿著她的徠卡相機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西藏,徠卡28MM鏡頭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西藏,徠卡28MM鏡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西藏,徠卡35MM鏡頭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西藏,徠卡28MM鏡頭

徠卡公布數碼版35/1.4鏡頭售價

2010年5月26日,徠卡公布SUMMLUX-M35/1.4鏡頭定于7月開始銷售,推薦價格為493,500日元(約34545元人民幣),同時銷售的還有遮光罩M 1.4/35MM for 11663,推薦價格為29,400日元(約2058元人民幣)。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徠卡Summilux-M 35mm f/1.4 ASPH鏡頭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該鏡頭采用了9片5組的設計,其中5片為高折射率的鏡片,1片為非球面鏡片,最近對焦距離0.7米,最大放大倍率1:17.5,最小光圈16。鏡頭尺寸為56x46,重330克。(以上自色影無忌網)

徠卡公布新款35mm f1.4鏡頭詳細資料

  徠卡公司上周正式發布新款Leica Summilux-M 35mm f/1.4 ASPH鏡頭,而具體的技術參數等等細節在周五浮出了水面,讓我們一起關注一下。

    據悉,全新的新款M 35mm/1.4為舊款修訂版,適用于徠卡旁軸相機,包裝內還贈送了全金屬長方形螺口遮光罩。

 

 

 

頂級數碼袖珍相機,徠卡x1試用報告

 

    2009年徠卡推出了兩款頂級數碼相機,全畫幅的M9以及來到無忌的這款APS-C畫幅的X1。在X1發布之初有很多關于這款相機的猜測。由于進入數碼領域這些年來徠卡與松下交往甚密,有些玩家猜測這款相機會否是徠卡版的GF1。但其實當M8問世之時,這種可能性已經變得微乎其微了。如果沒有意外,素來嚴謹的德國人應該不會再走膠卷時代徠卡CL的老路(膠卷時代徠卡推出了與柯美合作 的價格實惠的徠卡CL,該機型采用了徠卡的M卡口,這款相機一經問世便大大挫傷了當時風頭正勁的徠卡M5,于是乎徠卡速速停止了徠卡CL的生產,至今這款相機還是二手市場上很多追求性價比的用戶搜尋的機器)。


徠卡x1


  撇開畫幅不說焦段,如果我們將DLUX系列看做是徠卡MINILUX的延續的話,那么徠卡X1應該是類似于03年徠卡最后一臺mini膠卷相機徠卡CM。其實從外形上來比較,X1都酷似當年的徠卡CM,只是略顯瘦長。


徠卡x1

當年徠卡最后一臺頂級袖珍膠卷相機徠卡CM 1:24/40mm


  在另一篇試片里我有提及,徠卡X1給人的感覺并不像其外表那樣厚重,重量不過區區286g,在數碼相機領域里都不能算作是一臺重量級的相機。但嚴絲合縫都非常精密,除了在機身正面驕傲的打上了人們熟悉的“可樂標”,背面還烙上了“LEICA CAMERA GERMANY”字樣,從骨子里透出德意志帝國桀驁不馴的味道。


徠卡x1


 

徠卡x1


 

  X1采用了1200萬像素CMOS APS-C傳感器(23.6×15.8mm )。而鏡頭方面則采用了徠卡Elmarit 24/2.8鏡頭,等效135畫幅焦距為35mm,鏡片結構為6組8片,其中含一片非球面鏡。35mm的焦段則給與了隱蔽拍攝非常好的角度。在之前南市區拍攝時,我多數是用盲拍來找平時單反不太能拍攝的一些紀實畫面。


 

徠卡x1


 

  x1的閃光燈頗具特色,圓形彈出式的設計非常符合抓拍的需求,由于鏡頭本身為F2.8所以這個閃光燈幾乎沒有用到,有人說X1并不具備鏡頭防抖或者CMOS位移防抖措施頗有些遺憾,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個人覺得對于復古味濃重的徠卡著實不太用得到。


 

徠卡x1


 

徠卡x1

  徠卡X1機背采用2.7英寸23萬像素TFT LCD,其實對于數碼相機比較了解的用戶不難發現,X1的液晶屏全然沒有亮點,這倒非常符合德國人很少在外表上做噱頭的性格。
 

徠卡x1


 

  說道背面,我們應該會注意到右上角那一行小字下面的撥盤,這個撥盤除了提供預覽圖片過片的職責之外,還承擔著手動對焦的任務。徠卡x1的最近對焦為0.3m。由于早先一些APS-C畫幅的定焦數碼相機對焦問題,讓很多人會懷疑這款相機的對焦速度和跟隨移動能力。由于筆者之前有使用過類似的數碼相機,所以可以有一個較為直觀的比較。個人認為徠卡x1在這點上的表現非常不錯,對焦速度適中,提供了單點、單點高速、11點、11點高速、超焦距和面部檢測這幾種對焦方式。而液晶屏顯示跟隨手移動也非常迅捷。唯一的弱勢在于強光之下手動對焦幾乎無法通過液晶屏實現,只能辨別大致,有點回到膠卷時代的估焦了。


 

徠卡x1


 

  徠卡X1的頂部應該算是最為特殊的了,兩個撥盤分別控制著光圈和快門,而在光圈調節時我們可以清晰的聽見“吱吱”的光圈收縮聲音,德國貨的光圈確實非常之圓。這在現今很多單反相機上已經幾乎絕跡了。頂部的開關提供了幾個拍攝模式,但是這也讓相機遭遇到一個很尷尬的問題,在不打開鏡頭蓋的情況下開機后幾乎什么也做不了,預覽圖片時也需要將鏡頭蓋打開。我不曉得這是不是因為我拿到的相機固件版本的問題,之后會不會得到解決。畢竟這樣的操作很容易誤傷鏡頭。


 

徠卡x1


 

  接口方面徠卡x1提供了USB和mirco HDMI接口,但是x1不具備視頻拍攝功能,可謂是現時數碼相機中罕有的純粹。當然機背簡單的按鍵設計也可以看出相機除了拍攝性能之外幾乎全無花里胡哨的噱頭。而在電池方面使用了1600毫安3.7V的電池,從資料上看可以拍攝約350張,但是實際拍攝后發覺只能拍攝兩百多張。而在存儲方面相機提供了SD的存儲介質。由于本身對于速度要求不高,所以不占空間的SD比較適合。


 

    和功能相仿,徠卡的菜單也表現的簡單明了,但是在畫質方面則相對詳細,無論色彩模式還是銳度、飽和度都一一標列出來。在前期試片時我使用的是標準色彩模式,而這次拍攝下我使用的是鮮艷模式,兩篇文章的比較之后,網友應該可以看出照片上非常明顯的區別。


 

徠卡x1


 

  感光度應該不是徠卡的強項,采用了COMS的徠卡感光度為ISO100-ISO3200。在ISO400的情況下噪點開始出現,ISO3200的情況下則出現了些許色彩損失。


 

徠卡x1


 

徠卡x1


 

徠卡x1


 

徠卡x1

   徠卡X1應該已經打破了口袋數碼相機的價格高點。一直被稱為“旁軸尖兵”的徠卡在拍攝上確實做的非常純粹。沒有過多的拍攝以外的功能。雙撥盤的設計,在習慣之后操控起來遠比DC的M檔來得方便,根據自己的操作習慣調試速度也會非常之快。讓我非常驚喜的是這款相機的對焦速度以及對焦點,基本可以滿足一些紀實場面的抓拍,而且頗有回到膠片時代的感覺。如上頁所說噪點控制一直不是徠卡的優勢,而價格更是讓人望而卻步的程度。順帶說句,如果不考慮價格的話,這款相機絕對是口袋小數碼中最值得考慮的產品之一。
 

徠卡x1

Leica X1/1/1000s/F9/ISO100


 

徠卡x1

Leica X1/1/1600s/F2.8/ISO100


 

徠卡x1

Leica X1/1/200s/F7.1/ISO100

徠卡x1

 

徠卡x1

Leica X1/1/125s/F16/ISO100


 

徠卡x1

Leica X1/1/80s/F16/ISO100


 

徠卡x1

Leica X1/1/16s/F16/ISO100

 

 

徠卡x1

Leica X1/1/800s/F2.8/ISO100


徠卡x1

Leica X1/1/400s/F2.8/ISO100


徠卡x1

Leica X1/1/30s/F2.8/ISO125


徠卡x1

Leica X1/1/500s/F2.8/ISO100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徠卡Summilux-M 35mm f/1.4 ASPH鏡頭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徠卡Summilux-M 35mm f/1.4 ASPH鏡頭

產品技術優勢:

1.從最大光圈到最小光圈、對焦在最近距離到無限遠都有優異表現。全開光圈即為工作光圈。

2.f1.4提供極淺的景深,提供攝影師創造出無限可能性。

3.即使在逆光高反差的場景,也有良好的散射光抑制能力。

4.適合一機一鏡的攜帶與使用。

5.加入了全新設計的高品質金屬遮光罩。

標配:金屬遮光罩、遮光罩蓋、鏡頭后蓋、螺牙保護環(拆除遮光罩后旋在鏡頭上)、E46鏡頭前蓋、鏡頭皮套、說明書、質保卡。

詳細技術規格:

鏡頭類型:高速廣角非球面鏡頭

拍攝視角: M9/MP/M7(24 x 36 mm):63°、54°、38°

M8/M8.2(18 x 27 mm):50°、42°、29°,

(對角線、水平線、垂直線)

光學結構:9片5組,內含1枚非球面鏡片

入瞳距離:16.8 mm(從頂端到第一枚鏡片)

對焦范圍:0.7公尺到無限遠

距離標示單位:公尺、英尺

最小像場:約420 x 630 mm / 1:17.5

最小像場(M8):約315 x 473 mm / 1:17.5

光圈指標:最大f1.4、最小f16,以半格間距調整,

光圈葉片數:9

卡口類型:徠卡M型6 bit卡口

配套濾鏡:徠卡E46濾鏡

長度:長度:46 mm(不含遮光罩)、60mm(含遮光罩)

直徑:約61 mm

重量: 約310克(以上自蜂鳥網)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樂,徠卡M6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站,徠卡M6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593134749 - 石頭593134749的博客

巴納克用原型徠卡拍攝的威茲勒小鎮

 

 

 

 

*PSjia.COM 傾力出品,轉載請注明來自PS家園網(www.wh207.com)

標簽(TAG)

更多精彩內容

  •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徠卡M型相機的傳奇
  • 單反套機用戶,如何選擇鏡頭升級方案? 單反套機用戶,如何選擇鏡頭升級方案?
  • 入手第一臺單反相機的幾個常見問題解答 入手第一臺單反相機的幾個常見問題解答
  • APS-C畫幅與全畫幅的區別 APS-C畫幅與全畫幅的區別
  • 旅行應帶的三支鏡頭! 旅行應帶的三支鏡頭!
  • 單反、單電和微單的區別 單反、單電和微單的區別
  • ND8中性灰度鏡 ND8中性灰度鏡
  • 什么是數碼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什么是數碼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一区二区亚洲欧洲国产日韩_久久av最新网址_久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_亚洲无玛一区_亚洲尤物视频在线_亚洲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_亚洲婷婷综合色高清在线_欧美不卡一卡二卡免费版_国产精品最新自拍_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_亚洲五月婷婷_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三区小蝌蚪_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_国产精品看片你懂得_免费观看在线综合色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 中文有码久久| 亚洲日本理论电影| 黄色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盗摄| 欧美精品二区三区四区免费看视频| 国产精品高潮呻吟久久av无限| 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电影| 国产午夜精品美女毛片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一区麻豆最新章节| 亚洲综合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激情麻豆| 精品va天堂亚洲国产| 激情久久婷婷| 久久精品91久久久久久再现| 亚洲黄色高清| 另类国产ts人妖高潮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理论片飘花| 亚洲国内精品| 国精产品99永久一区一区| 欧美一区1区三区3区公司| 国内久久婷婷综合|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孕妇| 欧美一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爱91午夜羞羞|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欧美jizzhd精品欧美喷水| 美女视频黄 久久| 亚洲蜜桃精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另类精品| 国产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欧美日本一道本在线视频| 欧美视频第二页| 国产亚洲欧美一区| 中文网丁香综合网| 黄色亚洲免费| 亚洲精品看片|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国产精品视频yy9099| 欧美在线视频网站|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99热软件| 性伦欧美刺激片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成人影音| 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成人网|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2| 亚洲电影av在线| 亚洲电影免费观看高清完整版在线| 欧美另类69精品久久久久9999| 久久久99久久精品女同性| 亚洲国产高清aⅴ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看| 欧美国产激情二区三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迷| 午夜精品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午夜剧场| 免费观看在线综合色| 国产精品你懂的在线| 亚洲女同精品视频| 中日韩高清电影网| 欧美国产日韩精品| 久久久久久自在自线| 欧美成人综合网站| 国产亚洲成精品久久| 鲁大师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久久资源|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精品视频| 日韩一级黄色大片|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白浆黑人| 久久超碰97人人做人人爱| 国产精品一区亚洲|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 精品9999| 亚洲日本欧美天堂|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粉嫩高清在线| 欧美日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影片| 亚洲风情亚aⅴ在线发布| 久久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中日韩美女免费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欧美专区| 欧美777四色影视在线| 亚洲国产裸拍裸体视频在线观看乱了中文|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午夜成aⅴ人片| 欧美另类99xxxxx| 雨宫琴音一区二区在线| 欧美精品粉嫩高潮一区二区| 欧美国产一区视频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大全| 亚洲专区国产精品| 91久久精品www人人做人人爽|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区免费影片| 一本色道**综合亚洲精品蜜桃冫| 在线成人黄色| 狠狠色综合网| 欧美区高清在线| 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免费观看在线综合色| 性欧美办公室18xxxxhd| 在线日韩av|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 国产热re99久久6国产精品| 午夜久久资源| 亚洲午夜精品网| 亚洲影视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三级| 国产欧美69| 欧美日韩亚洲91|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久久高潮| 亚洲日本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人人九九|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一区|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欧亚日韩视频| 蜜桃av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国产精品chinese| 久久亚洲精品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免费| 欧美日本免费| 久热精品在线视频| 西瓜成人精品人成网站|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免费在线不卡| 久久免费视频网| 国产视频不卡| 亚洲黄色片网站| 亚洲欧美资源在线| 亚洲人成7777| 国产精品夜色7777狼人| 亚洲激情女人| 欧美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日韩二区欧美三区| 亚洲自拍都市欧美小说| 亚洲精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电影专区| 久久久人成影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模叶桐国产精品一区| 欧美日韩大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欧美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第一福利| 激情校园亚洲|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影院| 亚洲视频在线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精品自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欧美日韩| 免费在线成人|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两个人的视频www国产精品| 欧美成人国产va精品日本一级| 国产色婷婷国产综合在线理论片a| 欧美性事免费在线观看|